山西:抗旱保春浇 全体总动员
时间: 2025-04-23 20:57:01 | 作者: ob欧宝娱乐官网
近日,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下发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充分估计干旱影响,落实落细抗旱春管措施,全力以赴夺取夏粮丰收。
春浇对保障粮食稳产增产意义重大。面对目前旱情发展形势,我省科学研判,积极做出响应,迅速行动,将抗旱保春浇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聚焦保障抗旱水源、粮食稳产增产以及现代化灌区建设三个关键领域发力,全力投入到这场与旱情的较量中,为全省粮食丰收筑牢坚实基础。
水是农业的命脉,保障水源供应至关重要。我省依托全省大水网骨干工程,精心谋划、科学调度,最大限度发挥其引调水能力,为抗旱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
日前,我省召开的抗旱工作视频调度会明确要求:汾河水库等骨干工程全力开闸,166处大中型灌区满负荷运转,井灌区机井单位实现24小时抽水。决策背后,是山西大水网工程的坚实支撑——这条串联河流、水库与灌区的“水神经”,正通过信息化监测系统实时调配每一方水源。
4月10日,记者走进祁县梨苑灌区,在设备间,工人们正忙着检修泵站。梨苑灌区依托祁县古县镇酥梨基地提水灌溉工程而建,通过提供灌溉地表水源,置换超采区地下水。灌区的建成解决了当地灌溉水源不足、地下水超采的问题,打破了果农灌溉难的困局。
昌源河水利服务中心主任赵继刚介绍:“梨苑灌区的地表水源为子洪水库及山西大水网东山供水工程分配祁县的农业灌溉水量,用地表水灌溉好处多,土地不会板结,梨的品质和品相好,口感香甜酥脆,果农很喜欢。”
与此同时,重点水库也在发挥着抗旱“压舱石”作用。在娄烦县汾河水库,水库运行与水务管理中心主任李泽平介绍:“目前,我们24小时驻守值班,加大了汾河生态与农业灌溉下泄流量,全力保障春浇供水。”据了解,汾河水库是一座以防洪、农业灌溉、工业及城市生活供水为主,兼顾发电、旅游、养殖的大(Ⅱ)型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全省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灌区是农业灌溉的主要阵地,在保障粮食稳产增产方面发挥着主力军作用。我省聚焦灌区灌溉,采取多项措施,确保灌区设施正常运行,提高灌溉效率,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跟随着一路盛开的梨花,记者来到了祁县河湾村。村民罗善章正在春浇,他指着眼前的3亩地说:“我这地用的是昌源河灌区的水,1个小时就浇完了,以前得3个多小时,费时不说,价格还贵。”
赵继刚和记者说:“昌源河灌区是我省唯一中型灌区的试点单位,其主要引水枢纽是昌源河泄洪闸,该闸担负着上游子洪水库及区间洪水的排洪与下游灌区12.9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为昭馀、古县、东观、贾令4个乡镇45个受益村的农业灌溉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抗旱保春浇的关键时期,昌源河灌区管理部门还加强了与农民的沟通协作,建立了用水协调机制。通过提前发布灌溉信息,合理的安排灌溉顺序,确保每一块农田都能及时得到灌溉。祁县河龙湾村用水协会负责人说:“我最近主要负责协调村民用水,维护好各大水渠,我们村2000多亩地,大概一个星期就浇完啦。”
村长罗剑魁颇为感慨:“现在浇地都是自动化,又快又高效,产量也提高了,我们村的玉米以前亩产是750公斤,现在亩产能达到900公斤,增加了150公斤。”
为做好大中型灌区服务农业灌溉供水保障工作,我省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春浇工作,充分挖掘省级水网骨干工程调水潜力,发挥大中型灌区主力军作用,加强管理调度,优化灌溉计划,科学配置用水,多措并举护航春浇灌溉,为农业生产稳定与丰收筑牢根基。截至4月14日,全省已有128处大中型灌区开启春灌供水,春灌累计上水约4.3亿立方米,灌溉面积419.7万亩。其中,冬小麦灌溉用水量约2.2亿立方米,灌溉面积约250万亩。
现代化灌区建设是提升农业灌溉保障能力、实现粮食稳产增产的长远之计。我省以抗旱保春浇为契机,统筹推进大中型灌区工程建设和节水改造,努力提高灌区的现代化水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大灌区数字化升级成效显著,手机APP一点,就能打开远在几十公里外的泄洪闸。山西汾河灌溉管理有限公司汾东分公司经理李国元指着汾河二坝东干渠五号闸说:“这是测控一体化闸门,它不但可以节省人力,还能远程操控,十分便捷。”
近年来,汾河灌区大力推进智慧灌区建设,对灌溉设施进行升级改造,让灌溉变得更科学高效,为粮食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山西汾河灌溉管理有限公司智慧水务中心副主任段树强介绍:“通过信息化项目建设,调度中心能够接收灌区的所有监测、监控等多元数据,并以可视化图表形式进行展示,为综合分析与调度指挥决策提供相关依据,满足工程安全管理需求,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供水期间人工巡察强度。”
在山西,通过智慧数字化管理提升灌溉效能的并非只有汾河灌区,还有大禹渡灌区、尊村灌区、昌源河灌区……
大禹渡灌区是国家大型灌区、全国首批数字孪生建设试点灌区,为我省唯一的国家水情教育基地。该灌区坚持科学灌溉、精准计量,利用灌区GIS一张图和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灌溉时间精准、计量精准;
尊村灌区目前已完成数字孪生4大引擎、数据底板、知识库、7个水利专题模型及2个智能识别模型建设,实现各级泵站、节制闸提前获悉渠道水流情况,便于及时、精准地进行调水;
昌源河灌区是我省唯一中型灌区数字孪生先行先试工作试点单位,去年年底在决策旱情预警、作物灌溉需水、水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实现了灌区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
从大水网的宏观调度,到灌区末梢的智能滴灌,山西正以科学技术创新为笔,饱蘸数字化发展理念浓墨,精心绘就现代化农业新蓝图!
站在祁县古县镇的梨园里,王大爷粗糙的手掌抚过挂满水珠的梨树新芽,这一个动作他已重复了40个春天。但今年的触感格外不同——指尖感受到的不仅是枝叶的颤动,还有地下智能管网输水的细微震动。记者意识到,这场抗旱保春浇的战役,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从“争水”到“智水”的变革。
在昌源河灌区的调度中心,大屏上跳动的数字颠覆了记者对“春浇”的想象。以前常见的柴油机轰鸣、村民彻夜守水场景,正被实时流量监测、智能闸门联调替代。当昌源河水利服务中心信息化负责人李刚轻点手机,30公里外的测控闸门应声开启时,我忽然想起多年前在我省某地看到的争水纠纷:两村百姓因半小时的放水时序差险些动起手来。如今,数字技术不仅化解了这类矛盾,更让每滴水全流程可追溯。这种转变,如村民罗善章所说,“现在浇地像点外卖,啥时要、要多少,手机上一划拉就成。”
河龙湾村的增产数据更是令人欣喜:每亩玉米增产150公斤,这对十年九旱的山西而言堪称奇迹。但更触动记者的是,数字化所带来的隐性变革。在汾河灌区的墒情监测站,传感器显示的土壤含水率精确到0.1%,这让记者想起省农科院专家的话:“过去农民判断墒情靠捏土块,误差可能会引起20%的水资源浪费。”如今节水已不仅是技术问题,而是生产关系的重构——用水协会的协调员不再需要彻夜巡渠,只需要通过云平台统筹2000亩地的灌溉时序,这种效率跃迁正在重塑三晋农耕新面貌。
春浇浇灌的不仅是麦苗,更是一个农业大省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深沉思考——如何让绵延千年的农耕智慧,在数字时代绽放新的生机。山西,这片孕育华夏农耕文明的土地,正以科技为楫,在节水与增产、传统与现代的激流中,划出一道通向未来的光明航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每10股分红39.74元,再送红股8股、转增12股!超级大手笔后比亚迪A、H股均高开超6%
东契奇31+12+9湖人擒狼1平 勒布朗21+11+7兰豆华子合砍52分
一眼看去就与众不同!索泰 RTX 5060 Ti 8GB 月白 OC评测:超频有点小惊喜
曝AMD RX9600 XT将于5月中发布 RX9070 GRE延后至Q4
英特尔推酷睿Ultra200S-K系列官方超频文件 游戏性能可提升7%
当宝妈让孩子肆意尖叫时,宝宝肉眼可见的开心,网友:这是要开始准备说话了,妈妈多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