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12-08 15:03:52 | 作者: ob欧宝体育永久娱乐网
产品详细
自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国家的经济已由快速地增长阶段转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之后,高水平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的主旋律。2024年初,讲话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究其本质,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传统生产力在信息化、智能化生产条件下发展形成的高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一方面,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水平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关键途径,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快速推进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另一方面,高水平发展能够为培育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有利环境。为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必然要加大对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生产要素创新配置等方面的投入,也必将激发多样化、高品质的市场需求,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比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水平更高、质量更佳、效率更加高、可持续性更强,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将科学技术创新摆在更突出的位置,聚焦聚力,推动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的形成与发展慢慢地加强高水平发展的推动力和支撑力。
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创新突破引领产业变革,为新兴起的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变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突破瓶颈。
科技创新催生新模式。科技的慢慢的提升和创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生新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从而驱动商业模式、运营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引领国资央企管理和制度变革,这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
科学技术创新催生新动能。通过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国资央企可以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和服务,通过产业化释放出巨大的增长动能,形成新的经济稳步的增长点。
在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创新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而生产要素创新配置则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和技术方法,打破传统生产模式束缚和要素流通障碍,进行生产力各要素的高效率配置,激发生产要素的活力和潜力,推动生产要素向附加值和生产效率更加高的环节集中,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国资央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国资央企应充分的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强化科学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充分挖掘、释放要素创新配置潜能,积极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主力军和先锋队作用,展现国企担当和国企作为,为加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国企力量。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或“《决定》”),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
国企改革进入深化提升新阶段,国资央企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中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在全球竞争中获得新优势的关键途径。
因此,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全面推进之际,聚焦国企核心功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履行国有企业战略使命,成为国资央企的新任务新征程。
首先,国资央企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也是提升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中,在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资央企承担着战略支撑和保障的重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
其次,国资央企是推动创新和创新成果共享的主导力量。国资央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资本优势,无论是从产业引领作用还是自身实力角度出发,国资央企都应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协作、产学研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社会公益项目等举措,促进创新生态建设、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增强经济的整体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国资央企是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骨干力量。国资央企通过建立高标准市场化运营体系,破除机制体制障碍,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能够有效促进资本、劳动力、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在社会经营活动中有序畅通流动,从而促进先进优质生产要索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聚集。
产业与技术作为:国资央企门类全、覆盖面广、技术全面、应用场景丰富,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资本作为:在科技创新中,国有资本不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而且承担着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的角色,成为产业投资的引领者、持续回报的投资者,在引领社会资源支持产业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国资央企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一个选答题,而是一个必答题,决策者面临选择发展路径、解构发展任务的时代命题。
毕马威团队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目标出发,明确国资央企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责任担当和任务重点,把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等重点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核心引擎、有效支撑三个层面,解码国资央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工作,以更好地发挥国资央企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2024年8月,《人民日报》刊发国资委主任署名文章。文章指出,加快推动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现实需要。近年来,国有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但同时面临一些问题,包括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多,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干人,对未来技术、未来产业布局还相对滞后。
因此,国资央企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打通堵点卡点,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基础上的产业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希望本报告能够为众多正在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和有效举措、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开展战略性和前瞻性布局的国资央企提供参考和借鉴,助力国资央企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全力落实好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的各项关键任务,更好地履行国资央企的新责任新使命。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产业的体系化布局是国资央企培育新动能、构建新优势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明确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构建体系化、梯次发展格局,通过创新赋能和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实现三个层面的发展目标。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一方面,中国传统产业根基深厚,种类繁多,量大面广,在制造业中占比超八成,而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部分,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
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助力。新技术新应用为传统产业强基转型提供了强大推动力,传统产业也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国资央企在包括钢铁、有色、石化化工、机械、纺织服装等在内的传统产业布局较广,占比较高。当前,中央企业超过70%的资产集中在石油化工、冶金矿业、能源资源、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在地方层面,根据官方平台消息,湖南省属国资近80%的资产布局在建筑、冶金及社会服务等传统产业,急需进一步优化布局和调整结构。
目前,国资央企在传统产业的发展主要问题体现在存在门类全但高精尖环节短板突出,中低端产能过剩,效率效益水平仍需提升,国际竞争力不足,产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能源结构等方面面临绿色低碳压力等。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仅关乎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更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2024年初,国资委党委刊发署名文章提出,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强基转型,促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水平发展行动,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在“三化”目标指引下,国资央企实施传统产业强基转型战略的路径有多重选择,包括进入新赛道、设备更新、工艺流程升级、技术驱动效率提升、实施绿色低碳转型等。国资央企需结合自身产业布局规划、传统产业强基转型目标、自身产业发展成熟度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转型路径,推动产业焕新,使传统产业走出不传统的发展道路。
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国资央企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过程中,通过攻克新技术对于目标客户群体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挖掘、培育、满足新需求,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创新思维,积极开发新产品、开辟新赛道,填补国内产业空白,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进发,在市场竞争中进一步做强做优。
传统产业开辟新赛道的例子不胜枚举。以纺织业为例,能够承受机械切割的冲击的轻薄柔软的手套,具有良好的保温性、阻燃性以及抗静电、抗菌等功能的高附加值功能性服装,引领流行时尚的汉服唐装,在自然环境中可以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的医用防护口罩,高端产业用纺织品等,已经成为纺织企业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实现产业升级、提质增效的利剑。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截至2023年末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已经超过167万亿元,多种关键设备保有量全球领先。
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强调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重要方向,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电力等重点行业,大力推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一方面能够拉动有效投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推动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提升发展质效,促进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
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推动设备更新的相关政策,相继推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技术改造部署落实。2024年5月,《上海市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创新产品扩大应用的专项行动》发布,文件提出引导企业加快设备更新、产能提升、产品升级,到2027年,上海市工业领域设备投资累计达到4,000亿元,设备更新约占50%;2024年4月,四川召开全省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产融对接会,经过初步摸排,四川已储备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超1,000万元项目2,763个,总投资9,068亿元;辽宁省组织搭建大规模设施更新供需对接信息平台,围绕投资项目、预算安排、创新支撑、考核引导等方面制定了10条支持政策措施。
在新技术的驱动下,一些传统产业国资央企积极通过改进技术,升级工艺和流程,搭上了技术创新的快车,实现提质增效,推动产业链整体价值提升。
运用大数据对生产工艺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挖掘潜在规律,及时发现问题提高工艺自动化控制;
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了生产流程管理效率和生产流程的稳定性、一致性;
运用生物技术、绿色节能工艺技术等先进生产要素,转变生产方式,重构传统产业生产路线,提高生产全流程的“含绿量”和产品附加值。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对2024年经济工作作出系统部署时提出,“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数智科技正逐步成为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国资央企传统制造业实现产业链突破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以汽车制造业为例,智能化、网联化已经成为继新能源汽车之后的下一个行业风口机遇。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研究数据显示,至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预计将超过7,2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6万亿元。2024年7月,《关于公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发布,18个城市和2个联合体入围,标志着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步入快车道*
在2024年4月11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政策吹风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人明确,将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点线面”一体化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力争到2027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9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提升至75%以上,特别是要推动工业大省大市和重点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盖。
技术驱动传统生产效率提升的成效明显。2023年底,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了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至此,在全球153座“灯塔工厂”中,中国占有62席,是全球“灯塔工厂”最多的国家。根据媒体2024年中披露的数据,目前中国已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人工智能(AI)、数字孪生等技术在90%以上的示范工厂得到应用。
在2024年初,国务院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资委有关领导介绍,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钢铁、石化、锂电池等领域系统集成能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钢铁、建材、民爆等领域示范工厂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第三,管理好数据资产、挖掘数据资产的价值,也是国资央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有效举措。
一方面,国资央企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处理生产经营中产生的各类数据,挖掘海量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为决策施策、提高管理效能和风险防范能力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国资央企可以探索数据资产化的路径,将数据资源转化为可计量、可交易的资产,通过数据资产入表、交易等方式释放数据资产的价值。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也是绿色生产力。大多传统产业普遍存在高能耗、高排放的特征,而国资央企在传统产业的布局面广量大,因此也是碳排放重点监控单位。
2024年5月,国务院发布《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今明两年节能降碳的具体目标和行动路径。具体目标包括,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5%左右、3.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3.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9%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
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加速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国资央企的责任要求,也是其内在的使命担当。2024年6月,国资委印发《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强调中央企业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增强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供给。虽然该文件是针对中央企业提出的指导意见,但鉴于中央企业在绿色转型中的先行者角色,文件提出的要求对于广大国有企业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近年来,国资央企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转型步伐坚实,尤其是在新能源产业的积极布局节能减排的协同效益和零碳产业的深度探索等方面成效显著。据统计,2023年,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同比下降了3.6%和3%,标志着央企绿色转型战略正稳步推进,成果显著。
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是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3年7月,国资委围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聚焦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信息等未来产业,启动了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明确了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核心任务并配套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具体执行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对于国资央企而言,积极响应两大专项行动不仅是服务国家战略的体现,更是企业自身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机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强调构建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以及绿色环保在内的一系列新的增长引擎,为新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重要指引。
为了进一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发展,2023年,国家统计局根据当前产业态势,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2018)》进行了更新,形成了《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2023)》。该目录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航空航天和海洋装备九大产业,进一步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2023年以来,国资央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2023年,中央企业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约27%,是全国战新产业增加值占比(13%)的两倍;
在投资和研发方面,2023年中央企业、地方国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分别为2.18万亿元、0.73万亿元,占投资总额比重分别达35.2%、17.1%,显示了国资央企在推动新动能成长方面的积极作为。从数据看,与央企相比,地方国资的投入仍有进一步增长的潜力。
2024年两会期间,国资委领导表示,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比要达到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分别对应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等关键领域。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趋势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步入新阶段,国资央企需要从战略功能定位和特色优势出发,坚持结果导向,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质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当前仍处于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更为前期的阶段,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发展方向仍在探索中,产业形态和市场应用尚不清晰,试错成本高、投资风险大,具有更强的前瞻性和不确定性。
目前,监管部门已着手超前规划并部署国家未来产业蓝图,加快形成发展的详实路径与任务指南。2024年1月,工信部、国资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谋划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发展方向和30余项细分赛道。《实施意见》设定了未来产业阶段性发展目标:
2025年,在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和安全治理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部分关键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7年,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重点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领军企业,构建协同联动发展格局。
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连,每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可以指向一个或多个未来产业方向。
国资央企产业门类多、应用场景丰富、拥有技术和资金等资源优势,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中流砥柱,肩负着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使命,也是探索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国资央企一方面应在其产业体系化布局中,锚定与其主责主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相关的未来产业,进行前瞻性部署;另一方面,也应积极发挥未来产业发展“领头羊”的作用,引领产业方向、集聚创新资源、带动社会资源投入。
2024年4月,涉及六大未来产业方向的22家央企面向全球发出“培育未来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倡议,旨在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协同推进未来产业发展新格局,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增进人类福祉。
在地方层面,多个省市和重点城市出台文件,绘制未来产业蓝图,为地方国企的未来产业发展指明方向。2023年9月,北京公布《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布局20个未来产业、实施八大行动,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2024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开拓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量子科技、脑机接口、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国资央企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时,需要坚持长期稳定投入、“少而精”的原则,避免出现“铺摊子”的现象。
总结国资央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方向和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国资央企始终以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切实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根本遵循,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为主要目标。因此,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国资央企应着眼国家发展大局,立足长远,将国家整体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国资央企的骨干支撑作用,加快构成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时,国资央企应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作用,以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方向为导向,深入分析和研判产业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趋势,精准把握产业链整体突破机遇,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投资方向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紧密契合。
当前,国资央企正加大力度,积极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前瞻性布局,新组建一批专注于新兴领域的企业,比如激光制造、量子通信、卫星互联网等,力求引领形成新的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国家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政府与监管部门强调,国资央企立足主责主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主责主业管理,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此外,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2024年初,国资委也为国资央企投资明确了方向,强调应聚焦主责主业,深耕实体经济,加速构建新质生产力。
国资央企的主责主业关乎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社会公共服务,因此,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过程中,国资央企应聚焦主责主业,从创新引领产业链实现整体突破的目标出发,选择能借力主业优势、与主业产生协同、反哺主业并助力主业转型升级的新赛道新模式。
在新一轮国企改革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目标的推动下,国资央企正加速推进基于主责主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体系化布局。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中央企业完成投资总额逾6万亿元,其中主业投资占比高达9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超过30%,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国资央企、尤其是承担“链长”责任的国资央企,应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技术策源“特战队”的作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行的科技攻关。
创新体系是将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组织和创新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机整合以形成协同效应的制度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国资央企需要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链长”企业作用出发,推动创新主体更加协同、要素配置更加集中、创新生态更加开放,构建更加高效、灵活和富有活力的创新体系,提高创新效能。
明确创新战略与定位:在国资央企整体战略规划、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系化、梯次产业格局框架下,科学决策创新方向和目标,识别并聚焦核心技术和业务领域,形成研发“关键技术树”;规划短中长期技术储备、实现路径及所需的关键资源,制定分阶段的创新投入计划,为企业突破关键技术提供清晰指引。
强化科技创新组织管理能力:建立高效的项目筛选、评估、立项和退出机制;结合科技创新项目特点优化组织模式如前瞻性、创新性技术突破可采取集中式研发组织,进一步明确各组织层级分工定位,构建起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相配套的研发梯次;完善研发项目管理体系,构建标准化研发管理流程和完善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推动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有效提升研发组织能力和研发工作效率。
创新项目回顾与评价:在创新项目执行过程中和项目结束后,阶段性审视创新项目实施过程和成果,基于资源投入、创新成果和成果转化成效,评估创新效能以及是否实现既定创新目标;对于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而开展的科技创新项目,充分考量前瞻性投入试错成本高的特点,探索建立尽职合规责任豁免机制。
活化研发人员管理:2024年1月,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考核分配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按需保障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团队工资总额,优先纳入中长期激励计划;加大薪酬分配向研发等岗位的倾斜力度等。基于此,国资央企应针对科研人员特点优化“引用育留”管理体系,构建符合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激励体系,加强股权激励、项目跟投等多种激励方式促进成果转化,充分激发高端科技人才创新动力。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过程中,一些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技术难度高、投入大,单个主体难以突破。因此,国资央企发挥战略引领作用,联合各方力量、集聚优势资源,开展产业链创新生态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产业链创新生态建设方面,国资央企以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应用场景为基础,发挥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和战略资本的作用,带动社会各方力量投入,包括产业链合作伙伴、高校科研机构等,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紧密结合,形成有利于关键技术突破的良好生态。
2024年4月,天津超算携手近30家来自海洋石油、油气勘探、汽车制造、有色金属、航空航天及船舶工业等关键领域的央企二级公司,共同启动了“央国企协同创新伙伴计划”,旨在通过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打造最强国产超算算力创新生态,推动国家关键领域科技创新突破。
通过共建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建立创新联合体、形成创新联盟等形式,国资央企加强产学研融合作和产业链上下游联系,提升整个产业链的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构建更为广泛、高效的产业创新生态。2024年6月,国资委启动第三批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重点方向,涵盖多个关键领域。至此,共计21家中央企业牵头建设24个创新联合体联动高校、地方国企与民企等各方创新主体,共同打造产业创新高地。
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知识密度大,对于产业链的运行方式、协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现产业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实现产业链整体发展质量提升;另一方面,在一些产业链堵点、卡点面前,也需要开展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和合作,以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资央企对于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政策导向更为敏感,是产业链整体发展方向的风向标;在微观层面,国资央企作为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能够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趋势,为行业监管部门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信息和资源支持。这种宏观经济和微观经营主体之间的桥梁作用,使国资央企在打造产业链协同发展生态方面具备独特优势。
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国资央企正扎实推进打造开放合作产业生态的工作,吸引和汇聚各类创新资源,强化链上企业的协同合作,引领带动整个产业实现高水平发展。
2023年9月,国资委和工信部共同启动了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推动中央企业与各类所有制企业互利合作、协同创新,共同探索产业链融通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国资央企充分发挥产业链协同生态构建中的核心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2024年初,国新办发布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央企业已举办13场共链行动,累计发布供需清单1.000余项,签订合同超过5,000余项,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层次合作关系,有效提升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近期我们推出了《问题解决营》课程,欢迎感兴趣的朋友点击图片链接或扫码关注,了解课程的相关情况。
也欢迎大家扫码购买我们推出的《战略简史》新版,以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战略理念与方法五十年的发展高峰,以及对中国当前市场的启示。
慎思行通过微信等平台覆盖超过10万战略人、咨询人等各类专业人士。我们也构建了专业社群,推动战略与咨询领域的问题讨论、信息交流和机会分享,社群已有超过5年历史,并成为了顶尖专业人士感知市场前沿,获得实践经验的首要选择。入群请添加慎思君微信,并提供名片。
现在微信公众号更改规则,如果你不特地点进来,很可能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希望喜欢【慎思行】的读者朋友们将本号【设为星标★】,方便找到我们;也欢迎点击右下角的【在看】。
上一篇:泰斯特大厦(泰斯特大厦租借招商部)2024主页-最新发布官方网 下一篇:2025电气工程高校排名分七档!第一档真强悍:就业、薪酬双高